血:“水谷入胃,脾陽磨化,渣滓下傳,而為糞溺,精華上奉,而變氣血。”----《四圣心源-精華滋生》
“水入于經,其血乃成”。(《脾胃論.用藥宜忌論》)
食物進入胃,經過消化分解成為支持生命新陳代謝的重要原料、營養物質,即為津液,津液經絡滲入血脈之中,成為化生血液的基本成分之一。津液使血液充盈,并濡養和滑利血脈,而血液環流不息。故曰:“中焦出氣如露,上注溪谷,而滲孫脈,津液和調,變化而赤為血”。(《靈樞·癰疽》)
血的生成?
* 血,主要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。營氣和津液都來自脾胃運化,而生成的水谷精微,所以說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。人們吃進去的食物,是由胃腐熟和脾的運化,成為水谷精微,然后再經脾的升清輸布至肺,與肺吸入的清氣相結合,再經過肺的氣化作用,注入脈中,化為血液。
2、血的生理功能?
* 營養滋潤全身:全身臟腑,器官組織只有得到血液的濡養,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,如“肝受血而能視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”等。血的營養滋潤作用好,人就顯得面色紅潤,肌肉豐滿壯實,皮膚和毛發滋潤有華,人的感覺和運動靈活自如,顯得精神飽滿,十分健康。血虛就會出現:頭昏目眩、面色蒼白、微黃、毛發干枯、肌膚干燥、肢端或肢體麻木,行動遲緩等。
* 神智活動的物質基礎:血足能充養臟腑,器官,人的精力充沛,神智清晰,思維敏捷,感覺靈敏,活動自如。血虛則精神衰退、多夢、健忘、失眠,嚴重血虛者還可神智恍惚、驚悸不定、昏迷或神智失常。
3、血的運行?
* 血在脈管中運行不息,流布全身。血要正常運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。一是脈管系統要保持完整性和通暢;二是全身各臟腑要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,尤其是心,肺,肝,脾,四臟的功能特別重要。心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主要動力。
* 如心主血脈,心臟的功能正常,才能很好的將血推動在脈中循行,然后將血送至全身,發揮濡養作用。肺朝百脈和主宗氣,肺的功能正常,能調節全身的氣機,輔助心臟,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。脾主統血,脾的健運,可以統攝全身血液不外逸;肝主藏血,肝有藏血和調節血流量的功能,肝的功能正常,對血液的運行將起到主要作用。四個臟器的功能互相協調平衡,維持著血液的正常運行,如心、肝、脾、肺有不同的功能異常,就會出現血液流速減慢、血瘀、出血等不正?,F象。
4、氣與血的關系?
氣屬陽,血屬陰,相互依存,相互滋生,相互制約。"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"。
* 氣為血之帥?
(1)氣能生血:是指氣的運動變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。將食物中的營養轉化成血的過程,離不開臟腑之氣的氣化作用,故氣能生血。
(2)氣能行血:血的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,主要依靠心氣的推動以及肺氣的宣發肅降,肝氣的條達共同作用完成的,故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瘀。若臟腑的氣機逆亂,血隨氣升,則出現面紅、目赤,甚至吐血,或血隨氣陷,甚至可出現崩漏。
(3)氣能攝血:氣對血具有統攝和固攝作用,使血循行于脈中而不致外溢,這個統攝功能主要是通過脾統血的功能來實現的。
* 血為氣之母?
(1)血能載氣:血是氣的載體,如血不能運載氣,則氣浮無根。所以,當大出血時,氣亦隨之渙散了。
(2)血能生氣:血提供營養給氣,使氣保持充盈,若血虛時,氣也就衰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