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子餐:就是產婦在坐月子的時候吃的餐點。中國從漢代就有坐月子的習慣, 所謂月子餐就是月子期間的飲食和調理。月子餐又分為普通飲食和中醫食補類。
從中醫的角度建議產后女性分五階段調理:
第一階段{祛惡露、驅風散寒}
無論是自然分娩或剖腹產婦女,惡露不盡將導致子宮各種病變。產后前期應以祛惡露,溫經散寒,利尿消腫,養血補鐵,補脾益氣,清熱解毒為主,為盡快恢復,打下良好基礎。
第二階段{防風寒}
婦女產后,因體力消耗抵抗力下降,容易感染風寒。這時應祛風固表,安陽和中,溫中散寒,回陽通脈,增強機體抵抗力,減少風寒的侵擾,為盡快恢復,做好體內保護。
第三階段{補血潤腸、開胃健脾、滋陰養顏}
主要以補充婦女生產時所失水分,減少產后便秘發生,改善產后面黃、頭暈。產后此時應養血益腎、潤腸通便、滋陰養血、養顏、美容。
第四階段{壯腰補腎}
因生產時腎氣大傷,腰酸背痛、腰膝酸軟、目昏不明、記憶力減退是產婦常見現象。此時應健脾胃、滋陰補氣、固腎培元。
第五階段{大補元氣}
這段時期應淡化妊娠紋、大補元氣、益氣攝血;活血調經、活化人體機能、養顏潤膚。
月子餐階段
第一階段(第一周)以養血、補血、化瘀、祛惡露、排毒、利水為主。
調理目的:幫助子宮將污血排出,促進子宮收縮,盡快恢復子宮正常功能。
豬肝:破血、生血食物,含有維生素A1、B2、B12及豐富的鐵元素,配加黑芝麻油烹飪,有助于排出子宮內的污血和淤血。
赤小豆:有健脾利濕、散血解毒及利尿強心功效。
紅棗:補中益氣、養血安神、緩和藥性的功能。
紫米:性溫、味甘可增強腸道蠕動。
第一周食譜如下(以供參考)
湯:生化湯(服用三到五天)、姜紅茶(姜、紅棗、枸杞煮水喝)、豬肝湯、紅小豆湯、絲瓜蛋湯、蝦皮小白菜湯、香菇紅棗湯、油菜香菇湯。
粥:豬肝粥、雞蛋小米粥、紫米紅棗粥、醪糟雞蛋、木耳紅棗粥、紅豆花生粥、山藥紅豆粥、豬肝雞蛋粥、豬肝筍尖粥、蔬菜粥。
第二階段(第二周)補腎、壯腰、健脾、收縮骨盆腔及子宮,促進泌乳分泌為主。
調理目的:補腎、壯腰、健脾、促進新陳代謝。
豬腰:具有強化腎臟、促進體內代謝,壯腰及幫助治療腰酸背痛。
紅色菜:含豐富鐵質,具有補血作用,產婦可多食用。
杜仲:壯腰、健脾、補腎。
薏米:具有利水、健脾、除痹、清熱排膿的功效.
第二周食譜(以供參考)
湯:豬腳黃豆湯、金針菇豬蹄煲、鯽魚黃芪生姜湯、鱸魚湯(可補傷口,剖宮產可食用)、薏米蓮子鯽魚湯、黃豆排骨湯、蘿卜羊肉湯、紅菇烏魚湯(潤脾補腎)、草魚冬瓜湯、時令蔬菜湯、泥鰍豆腐湯(催乳)。
粥:各種米粥(小米、大米、薏米、紫米)、栗子豬肝粥、薏米黨參粥(薏米提前浸泡三小時,黨參提前切片)、當歸烏雞粥、豆苗豬腎粥、草菇魚片粥、桃仁紅棗粥、木瓜粥、菠蘿粥(安神)。
注:根據個人體質差異不同,產奶量多少不同,可在湯和粥中加入少許黃芪、黨參、杜仲、通草、王不留、枸杞、當歸等藥材。
第三、四階段(第三、四周)以理氣補血為主,由小補到大補的過程。
調理目的:鞏固營養、改善體質。
肉、禽、蛋類、各種滋補湯,均可食用,是產后恢復體力的較佳食品。海產品含礦物質豐富,膽固醇低,容易消化,結合中藥調理,可使氣血雙虧、體虛、面黃、奶少得以改善。
第三、四周食譜如下(以供參考)
湯:烏雞當歸黨參湯、香菇鴿子湯、當歸墨魚湯、公雞湯、紅棗牛肉湯、海鮮羊排煲、甲魚湯、羊肚湯、枸杞海參湯、胡蘿卜魚肚湯、黑魚湯、海帶排骨湯、冰糖燕窩。
粥:各種米粥、時令蔬菜粥、燕窩雞粥、海參粥、芝麻牛骨髓粥、當歸烏雞粥、雞肉粥、八寶粥、火腿粥、紅薯粥。
烹調合理
產婦的膳食要清淡,食品種類要豐富,經常變化花樣,多做高營養的湯水,少用煎、炸不利于產婦消化的烹調方法。每天少食多餐,分早餐、加餐、午餐、加餐、晚餐、加餐六頓,加餐可以是點心,或牛奶沖雞蛋、荷包蛋。飯菜要做得細軟,以便于消化吸收。北方城市烹調時喜歡用各式各樣的調料,其實產婦飲食應避免加太多調料,僅用少許蔥姜即可。鹽也不可太多,口味清淡寶寶也健康。